热门文章更多咨询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根据流行病学的统计得出,十年前发病率约为10万分之9,而目前的发病率有了较大的提升,而造成发病率急剧上升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和病人的生活作息,以及精神状态相关。
曾有研究表示,痉挛性斜颈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有过精神压力过大,或是长期劳累的时间段之间,这也从侧面表述了为何痉挛性斜颈的发病率急剧增长。这是一种疑难杂症,发病前期症状不明显,类似于落枕;且很多病人初期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很容易被误诊为颈椎类疾病,某些医院甚至将此病归类于骨科,也是近些年才被划分是神经内科疾病。
痉挛性斜颈在西医的临床治疗上一般是采用药物和肉毒素治疗:药物治疗多为巴氯芬、氯硝西泮片、安定类的药物来治疗,对部分病人有一定的效用,随着服用的时间增长,药量需要逐渐加大,否则很难起到作用,但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也很大;另一种是肉毒素治疗,肉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是比较常见的了,我国北京上海的知名医院对于痉挛性斜颈的治疗注射肉毒素已是常态,一部分病人通过肉毒素病情得到了缓解,也有一部分病人注射肉毒素之后并没有任何改变,甚至出现加重!如果你真的得了痉挛性斜颈,医院治疗说要打肉毒素,劝您一定要谨慎。

肉毒素的基本机理:肉毒毒素是一种叫肉毒杆菌的细菌产生的含有高分子蛋白的神经毒素,是目前已知在天然毒素和合成毒剂中毒性最强烈的生物毒素。通过注射肉毒素可以麻痹神经、松弛肌肉,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说简单点就是通过麻痹运动神经递质,让胸锁乳突肌群获得松弛,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配合药物治疗,康复效果明显,注射后两三天就有很好的改善,但此时患者朋友们千万不好高兴太早,肉毒素的副作用是很大的。
肉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的副作用:肉毒素治疗斜颈通常会在3、4个月之后复发(也有病人注射无效,部分病人半个月就失效的情况),患者不得不反复注射,陷入反复复发的恶性循环,而且发病间隔期越来越短,效果越来越差,直到最后失去效果。这种反复发作往往会让患者精神崩溃,失去治疗痉挛性斜颈的信心;大部分病人表示,使用肉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过程中,还会伴有恶心、乏力,类似感冒一样的副作用,并随着次数的增多和注射量的增大,副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而且长时间注射肉毒素还对神经麻痹损伤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比如会影响说话和吞咽功能,这也是为什么肉毒素越治疗,效果反而会越来越差的原因。
注射肉毒素后对于病人以后的治疗也会有较大的阻碍,那是因为对神经麻痹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所以注射肉毒素治疗一定要慎之又慎。
有人会问,为何肉毒素在早期能带来短暂的缓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却逐渐减弱呢?是这样的,肉毒素的作用机理在于麻痹神经,就像是在流血的伤口上涂抹了麻药,虽然疼痛感暂时消失,但伤口的流血并未停止。许多痉挛性斜颈患者在注射肉毒素后,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看似好转,实则病情在悄然恶化。
肉毒素,这种由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神经毒素蛋白,通过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冲动传导,引起肌肉麻痹而致病。然而,它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旦人体摄入并吸收了这种毒素,神经系统将受到破坏,导致头晕、呼吸困难和肌肉乏力等症状。

痉挛性斜颈的症状复杂多样。在西医领域,它被视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且病因难以查明。因此,西医的治疗方法多为笼统,如肉毒素、西药或手术的神经阻断等。这些方法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副作用也不容忽视。相比之下,痉挛性斜颈的发病原因藏医疗法就“了如指掌”!
藏医药对痉挛性斜颈的理解与治疗
从藏医学的角度来看,痉挛性斜颈被归类为“白脉病”。在藏医理论中,“白脉”指的是大脑、小脑、延脑、脊髓以及各种外周神经。藏医认为,痉挛性斜颈的发病与“隆血上逆,蒙蔽清窍,又横窜经络,造成经络破损或经络阻塞”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血盈时人感觉到有力、脏腑有氧;血虚则导致“隆亏”,进一步引起脉瘫,脏腑受损,隆血运行不畅,大脑神经缺氧紊乱,引起白脉疾病,也就是说痉挛性斜颈是由“隆亏”引起黑脉病,黑脉病又引起的白脉病。
治疗原则:
补隆养血,降隆溶瘀,顺隆行血:这是藏医治疗痉挛性斜颈的基本原则。
综合辩证论治:根据患者体质、病程、年龄及并发症等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内服药物: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降脂降压、养心补气的药物,旨在恢复血液循环的“动力”,从根源上疏通脑部供血,修复脑神经,恢复正常脑神经功能。
外治疗法:结合藏医的独特外治疗法,如藏药浴疗法、秀巴疗法、安东疗法、霍尔麦疗法来提高内服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材优势:
药材来源正宗:藏药大多生长在青藏高原等海拔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藏药独特的药效和品质。
药效显著:藏药生长期长,耐寒耐氧,补氧效果强于普通药材,对于治疗因缺氧导致的脑部疾病具有显著疗效。